教师发表的教研论文
  • 发布时间:
    2019-10-10
  • 发布人: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 浏览次数:
    152


校企合作下的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以皖西学院为例

邬志军,王洪新,张晓东,林华,刘建树,李占妮

(皖西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0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培养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人才迫在眉睫。通过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基于企业技术下各种教学实践资源平台建设等措施,形成校企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的模式进行探索。为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校企合作;实践能力


中国十九大胜利召开,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其中的建设美好社会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提出高标准的要求,汽车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重要来源,对汽车动力进行新能源改造迫在眉睫。政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的政策上提出技术发展要求,要求汽车行业加快对汽车动力能源的升级改造,对原有内燃机汽车的替代能源加快进入市场应用。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从2014年起国家进行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示范性推广,使汽车进入新能源动力高速发展期。新能源汽车是基于环境保护、技术竞争力、能源战略安全、制造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

一、建设的目的

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技术水平。到2020年,实现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产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做为“一带一路”中心地域的安徽省,汽车工业体系健全,其整车企业有奇瑞、江淮、安凯等六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两千多家,汽车流通销售企业有一千多家,规模汽车维修企业有三千多家,与汽车相关从业人员有一百多万人,年经济规模有四千多亿元。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10-2015)指出,奇瑞A5混合动力、江淮E3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上市,代表是这些企业转型的新的方向,到“十二五”末形成10个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平台,新能源汽车年产值达五百亿元左右。

市场对新能源服务人才将需求急剧膨胀。皖西学院作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贴合市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针对新能源汽车服务人才培养任务就责无旁贷。

如今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汽车种类,在新能源汽车实践基地建设上要解决一系列的难题,其中技术、师资、设备选型是其中主要难题。皖西学院在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践基地建设中与北京运华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现代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破解了各种瓶颈问题进行探索。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地以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合作企业深度融合,结合皖西学院实际和办学特点,进行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皖西学院原有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打造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下的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控技术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具有皖西学院红色文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校企深度融合工程实践基地;为学生的新能源汽车类实践活动和教学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通过开设校企合作、教产融合的汽车新能源专业,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汽车专业师资队伍。

  1. 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

深入市场和企业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调研,把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从生产实习的场景由企业提供部分实践教学场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由企业工程师联合出题和指导。创造出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工程环境,使学生在“练中习、在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的实践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及实践操作能力。

2.第二阶段

集中企业的市场优势联合学校的科研技术力量,优势互补,积极申报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科研教研课题,积极引导教师向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双能型”方向发展;联合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对学生实践进行现场指导、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践和实验教学。

3.第三阶段

以企业为依托培养“双能型”教师,开展“双能型”教师与外聘企业工程师对学生共同授课,对部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把目前的“教案式”教学转向“项目式”的教学,利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具备有卓越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能力。

三、建设方案

新能源汽车实践基地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和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要求,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依托,创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为主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上,参考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规定,突破现有学科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模式,实行“特区”政策,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实践教育基地设专职、兼职、流动研究和管理人员,编制由学院和基地核定,采取特殊政策稳定研究人员队伍。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积极聘请有特长、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进入。基地建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新能源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场地建设和教学用具建设,主要以合作企业的主要产品北京牌新能源汽车为主要服务对象,建设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教学体验中心,基地建设兼有人才培养教学和客户体验的作用,在承担学校教学、实践培训等工作外,还能承担着对社会大众新能源汽车的科普教育职能,在华东、华中地区推广北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功能,具体为:

1、从师资和实验设备上,以北汽新能源汽车为主要产品,建立适合的人才培训基地

2、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建设以北汽新能源品牌汽车文化展览区

3、开放适当场地,面向社会和学员进行北汽新能源汽车展示及试乘试驾

4、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精英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讲座

5、利用新媒体和基地建设相结合,建立新能源汽车车友会交流平台

6、不定期举办新能源汽车行业交流会议

其中人才培养教学体验中心建设包含教学区域包含:

人才培养教学体验中心效果图

一共分为11个功能区域,分别为:客户体验及车辆销售教学区、客户体验及售后服务教学区、基础技能教学区、整车维修诊断教学区、整车控制单元教学区、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教学区、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教学区、辅助系统教学区、汽车电子基础教学区、多媒体教室、北汽新能源文化展示区。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基地建设主体服务是新能源汽车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

画布 3

规范基地教学过程,建立实践教学制度,使基地成为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教学中心。

(三)师资培训功能建设

利用基地对学院原有专业教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再培训:

(四)基于教学平台的课程建设

在实践教学上,按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思路,将新能源汽车技术主干课程分成若干学习模块,借助基地建设的教学资源平台,完成线上学习/线下实训,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汽车品牌服务活动建设

画布 27

通过基地建设,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特点,建立新能源汽车文化展室,特别对北京新能源汽车品牌、技术进行深入学习,依托基地开展系列北汽品牌服务实践或创新活动。

四、建设效果与成果

通过和北京运华科技及北京新能源汽车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企业为皖西学院提供北汽新能源车型技术,主干课程的课程改造,提供相关教学部分教具,联合设计实践、实习场地布局及功能应用,部分解决学生就业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一方面增加皖西学院汽车服务专业办学竞争力; 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学校教学条件; 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使院校及时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先技术。另一方面学校正式授权授牌成为北汽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教学体验中心后,将会由此建立起合作院校与区域行业人员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成为区域的技术培训交流中心;成为区域的科普体验中心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效益。

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实现下列成果:

1、增加学校在新能源汽车办学实力和提高学校专业教学水平;

2、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加强学院校“双师资”队伍建设;

3、针对新能源汽车,建设包含教学、实践资源丰富的网络化信息平台。使教学、实践具有师生互动功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大幅度改善学院在新能源汽车教学、实践教学条件;

4、校企合作根据市场和技术变化,不间断优化新能源汽车应用人才培训体系;

5、使学校成为北汽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教学中心,技术人才储备基地,拓展学院培养学生就业渠道;

6、使学校的基地成为北汽新能源汽车的区域技术培训交流中心

五、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环境和污染的更高要求,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将在现代汽车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新课题。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了解市场和技术优势,结合学校的教学和实践人才培养功能,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皖西学院和北京运华天地科技公司在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过程中,通过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教学设备及教学软件,合作编写教学课件、实训教材,锻炼了汽车专业师资队伍,提高师资的教学水平。并依托北京新能源汽车整合汽车生产企业地域资源,开展北京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宣传和品牌技术服务工人的技术培训。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的模式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皖西学院运华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2017sjjd025);本文系2017年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7jyxm0380)。
作者简介:邬志军(1971-),男,安徽巢湖人,皖西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

参考文献:

[1]邬志军、杨敬树、乔壮.  大机械类工程实践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 2014,730.187-189.

[2]邬志军、李占妮、张刚. 提高人才工程创新实践能力下的实践创新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6,521.85-86.

[3]张路蓬、薛澜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演化机理分析-基于2000-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 2018,636.1027-1032.

[4]张学龙、张丹丹.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18,(3):16-18.






返回上一页